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原油“定價權”如何爭奪?

■ 產業經濟

原油是全球消費的必需品,因此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形成需求方的壟斷。同時由於勘探和開采技術的發展,原油在更多地區被發現,現在也沒有力量可以形成供給方的壟斷。所以,原油“定價權”之說或許是不正確的。

近日有報導稱,2011年,中國多進口了1500萬吨原油,為此多付出近900億美元。因此有關爭奪國際原油產品的“定價權”之說再次浮現于一些報章上。

通常來說,石油產品是國際性的大宗商品,很難有力量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自如地控制其價格的變動。如果要控制石油價格,必須有壟斷性的力量,可以控制原油的供給或者是需求。

這種力量衹在上個世紀70年代被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近似達到過,在若干年里影響了世界石油的價格﹔其他力量或事件,衹在短期內造成原油價格的波動。

由於原油是全球消費的必需品,因此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形成需求方的壟斷。同時由於勘探和開采技術的發展,原油在更多地區被發現,現在也沒有力量可以形成供給方的壟斷。所以,原油“定價權”之說或許是不正確的。

現在原油價格的形成,是期貨交易機制形成的。由於原油是同質化較強的大宗商品,可以克服“袖里乾坤”的交易和價格形成的模式,而以大眾廣泛參與和信息透明的方式,形成了社會廣泛接受的價格。

雖然期貨交易機制的固有特點,也會在一定時間內被一些巨大的資本和投機力量影響,使得期貨價格偏離公正價格,但是時間也不會過于久遠,市場自然會進行糾正。

前些年在原油期貨價格超越120美元一桶時,引發美國消費者和政府的恐慌,美國國會甚至要調查一些投行的投機行為,但是後來原油價格也衹是在全球經濟危機後才從接近150美元的價格跌落下來,一度到達30美元左右。

所以,任何力量在原油市場上要爭奪“定價權”是沒有土壤的。

但是,原油產業鏈上的任何力量,是可以借助原油期貨機制來對原油的價格的形成施加自身的影響,也可以通過期貨交易市場來規避價格波動對於自己的風險。

不過原油期貨交易所的建立,需要完善的市場機制和制度建設。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曾經推出過石油期貨交易,後來都失敗了,就是由於市場機制和制度建設的問題所致。

如果中國籌備的原油期貨交易所要成為國際上普遍參與的期貨交易所,則必須打通與境外原油和各種交易所、以及國際金融體系的進出通道。

境內投資者使用人民幣投資原油期貨,那么由於涉及到跨市場套利的問題,需要人民幣能夠自由兌換成美元等硬通貨,並可自由進出。同樣,如果需要境外投資者在中國籌備中的原油期貨交易所投資,那么境外投資者不會僅僅把這裡當作是個買賣的場所,必然涉及境外資金在中國其他市場套利的問題,同樣也涉及境外投資者在中國的貨幣自由兌換和各市場投資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必須在籌備中的期貨交易所運行之前就得到解決,不然交易所就不會有影響力,也不會有廣泛的參與。

所以,要影響國際原油價格,必須參與到國際原油期貨交易機制之中。而建立原油期貨交易所,必須先進行好基礎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